平原山林,天空海洋,食衣住行,永續不息--- 始於蔬果豆棚的減廢延續之路。

[2017/丁酉/節氣] 立春:疏肝理氣,講究的立春飲食


每年2/3至2/5之間,太陽到達黃經315°時為「立春」,《左傳》:「立春為啟」,「立春」為第一個節氣,往年交節日會在2/4~2/5之間,今年特別罕見地落在2/3,天文專家表示:「上一次發生在距今120年前,而下一次則會是在2021年。」

古代立春這天,上至皇室下至民間都有重大的祭祀活動,約從中國漢代開始,便有鞭打泥塑的假牛,示意喚醒牛隻準備工作以祈求豐收,稱為「打牛」或「鞭牛」,也稱做「鞭春」。隨著古時流傳的各項重大祭典延伸的飲食文化更是淵遠流長,同樣起於漢代,在年初七需要吃「七草羹」:芹菜、薺菜、菠菜、青蔥、茴香、堇菜、大蒜等;到了唐代則演變為「五辛盤」或稱「春盤」:青蔥、芹菜、韭菜、春筍、大蒜等五種當季盛產農品,切成細絲以餅包捲食用,即為現今中式菜餚裡「春捲」與「潤餅」的由來(也作「春餅」)。 ※宋代則是初七吃「酸餡」,是長形狀的包子,食用文化類似法國「國王派」或除夕吃餃子會包進小木牌讓咬到的人討吉利。

台南至今仍將潤餅保留稱為「春捲」,家族都在台南自然打從兒時也習慣稱「春捲」而不是潤餅,甚至最近到攤位一時脫口:「老闆我要三份春捲!」說完才瞄到攤上三個大字「潤 餅 捲」!(糗笑)

無論是使用薄麵皮或者港式飲茶使用的黃腐皮,包裹菜餡下鍋油炸的香酥春捲條,則是一般人所認知的「春捲」。吃下春捲便完成了「咬春」,不僅吸納春天的風土,也為年之初做好身心調養。

「咬春」,更精確一點是「生吃蘿蔔」,古時有咬得草根斷,則百事可做」,蘿蔔本為根莖類作物,便是「草根」一類。前一天在市場老農攤位購得的肥短白玉蘿蔔,刨些細絲和炸春捲的「五辛」拌進內餡一塊增鮮,剩下1/3不知該煮湯還是擱進冰箱,索性順手全切成丁,直接放進前些日子做的韓式泡菜醃罐裡,和剩下半瓶的湯汁稍微攪和,隔日夾起試試味道,清脆酸甜,比韓國餐館的辣蘿蔔小菜還要好吃數倍!

莊子:「春月飲酒茹蔥,以通五臟也。」台灣俗諺:「正月蔥二月韭...」,元宵更有「偷挽蔥,嫁好尪」的習俗,都表現了「蔥」在春季的重要性。無論是中南部的「北蔥」辛辣香濃,或是宜蘭三星蔥甜嫩多汁,都是這季節的當令盛產。蔥綠、蔥白甚至蔥鬚都各有增進抵抗力的營養素,在「春天後母面」的季節裡,以中醫角度來說,春天適合調理肝臟,多食用蔥能驅寒暖身,以及辛溫發散的食材,增進血液循環與調整體質的功效。

#開春鉤根蔥搭配雞年雞吉一起衝衝衝
#炸春捲配三峽碧螺春綠茶超搭
#春捲餡放入粉絲又叫春雨還可以吸收湯汁喔

--
■其他與台灣有關的諺語整理:
「正月蔥二月韭」:農曆正月與二月,正是春季盛產蔥韭的季節。
「立春趕春氣」:趁著春天迎接好彩頭。
「立春落雨透清明」:立春日若下雨,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。春喜晴不喜雨,尤忌打雷。
「立春打雷,十處豬欄九處空」:表六畜不安/雷不打春,今年一定好年冬。
「正月展春流」:立春以後,潮汐海流加大。
「春天後母面」:入春以後,氣候陰晴冷煖無常。
「春霧(音ㄇㄥˊ)曝死鬼,夏霧做大水」:春天降霧會放晴,夏天降霧會雨澇成災。

#春捲 #春捲的由來 #春盤 #春餅 #
#白蘿蔔 #白玉蘿蔔 #醃蘿蔔
#鉤針編織 #鉤針
#立春 #農民節 #2017節氣 #節氣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