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原山林,天空海洋,食衣住行,永續不息--- 始於蔬果豆棚的減廢延續之路。

[媒體合作] (地方刊)《SHOCK!三峽客》NO.42期-三鶯社大小農市集

吃當季、吃當令、吃當地

這幾年食安連續出問題,許多民眾開始注重食物到底怎麼來,也因此「有機」產品更受注目,但貼上有機標章真的就能保障安全無虞嗎?

三鶯樹一帶有山有水,原本就是北部很重要的農業區域,無論是各種蔬果、茶葉、柑橘、綠竹筍、苦茶籽…等,儘管新社區的開發與外來人口移入,仍保有許多小型農業,這是三峽居民的幸福之處!因為這些小農的存在,讓在地人更有機會減少食物里程,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,吃到當地當令的農產。

九月開始,三鶯社大的良心農友社社長黃金龍,陸續與社員們在鶯歌老街、三峽北大社區設攤,推廣當地自種的無毒蔬果,小農市集的目的除了分享在社大學習的成果,也是為了服務三鶯地區使用無毒方式的小農們,能夠獲得應有的銷售價格,以支持他們繼續以不施農藥、不施化肥的方式耕種下去,進而影響更多農友願意加入這樣的方式,讓三鶯的環境得以被保護、吃下去的也是能夠放心的食物。

楊儒門曾表示:「服務農友是設立市集的最大目的。」小農市集是一個可以不用透過中間商就能與消費者對話的平台,你可以直接與農友閒聊,知道作物們是怎樣長大,甚至有機會參觀農場以證明它們都是無毒的。有機認證動輒八九千塊台幣,並不是每個小農都負擔得起。

「有機或無毒的菜真的那麼貴喔?」

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,的確,就算直接跟小農買,跟一般慣行農法比起來,並不是既定印象裡的親民價格。

我們長期以來被市場價格控制:過去台灣轉型工商業,相對農耕人數少,但仍需要大量的糧食,便以科技的方式去控管作物,於是農藥和化肥便成了不得已的手段(再加上補助政策),大環境機制導致農夫也只能如此,嚴格討論起來又是一串肉粽。

有機與無毒農耕,在土壤、病蟲害的管理的確比慣行來得更吃力,雖然現在累積了很多科學方法、經驗,但仍無法大面積種植。簡單來說,例如以 「間作」管理,利用作物的特性來驅避蟲害和土壤肥力的保持;相對若是大面積種植,則可能同時遭受病蟲害而折損更多農作物。而無化肥催熟,熟成時間長,蔬果更好吃更具適口性,尤其農民自家留種養苗,一代又一代地讓作物適應氣候土壤,口感也會越來越有滋味!

直接跟小農買,得到的不只是一份安心的蔬果,更是一份對當地環境永續的支持! 


※本篇同步於三峽地方刊物《SHOCK!三峽客》NO.42期「街坊三峽」單元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